作者系:西山区团结街道2022级定向选调生杨皓淞,该同志2023年3月到东川区汤丹镇达朵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。
达朵村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北部,距东川城区26公里,离汤丹镇政府28公里,辖区面积12平方千米,田园风光四季不同,春有玉米绿,夏有小江瓜,秋有稻谷香,冬有希望蒜,是世界第二大泥石流最佳观测点,从上空看达朵村自身也形成了近乎90°垂直绝壁上的美丽梯田。
无问西东,不负青春正当时
(相关资料图)
为响应国家号召,作为单位最年轻的干部,我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,根据组织安排,2023年3月我被选派到东川区汤丹镇达朵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,无论在繁华的大都市,还是在农村广袤大地,无论工作在西山还是东川,我都只问耕耘,无问西东。
刚到东川映入眼帘满是泥石流痕迹的大山,光秃秃的黄灰漫天,再加上闷热的河谷天气,让我的内心也有了一丝燥热。但转念一想,作为人民的公仆,我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,我应该静下心来投入到工作中,带领老百姓干一番实事。
走进基层,感受浓浓鱼水情
自从我到村任职后,把驻村当家,把群众当亲人,我的身体和心灵都像是得到了泥土的净化,在这快三个月的时间里,随着我的肤色逐渐变深,我心中缥缈的农村框架也渐渐地填上了颜色。我和群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,从村“两委”到护林员,从老大爷到小学生,都能和我亲切的打个招呼,虽然我们之间口音有所不同,但从他们的言语和眼神中,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。
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给办事的大爷大妈,还你一个真诚淳朴的感谢,一盒普通的水果给小朋友,期盼的眼神融化你心,村委会隔壁邻居隔三岔五给我搬几包玉米,几个土豆,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也让我更加懂得,通过扶贫政策和工程的落实,人民生活越来越好,党员干部只有在感受贫困群众的生活劳动中与他们增进感情,才能真正与群众融在一起、绑在一起,植根基层、扎实工作、甘于奉献。
怀公仆心,做好人民勤务员
三个多月来,我秉着“工作不一定出彩,但一定不能出错”的原则,从小事做起,从耐心倾听做起,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。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中,逐户对达朵村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进行2023年度二季度的收入核算、采集、信息核实和系统录入工作,一个个数据的采集和录入都容不得一些马虎,录入的是简单的数字,关乎的却是民生。
可以说基层工作的特点给我的感受是最直观的,所谓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一点都不夸张,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、纷繁复杂,无论是脱贫攻坚、基层党建、村产业发展、村集体经济壮大,还是环境治理、新民风建设、综治维稳、森林防火等,可以说是包罗万象。路虽难,行则将至,我将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,当好人民勤务员,让群众信心更足、笑容更甜、生活更好。
扎根泥土,扣好人生第一扣
金奖银奖,不如群众的夸奖,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提升成效,最终还是体现到群众的增收致富上,今年虽然大旱,但在村两委和驻村队员的帮助下,寻找水源、修沟挖渠,全力保障村民用水,达朵玉米不但不受影响,反而大获丰收,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纯粹的喜悦。从群众增收的喜悦中让我意识到,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,基层干部能不能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,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,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,可谓意义重大。
基层是本读不完的书,我们必须以“归零”与“清空”心态,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向人民群众学习,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。深入基层、心入基层,真正融入基层,贴近群众,在有所收获之时有所贡献。
关键词: